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24节 (第3/3页)
吧?” ??这个阮文自然是知道的,国内当前布料还是以棉布为主,这个在二十一世纪颇受追捧的布料在七八十年代略有些埋汰。 ??七三年的这次大型生产线引进又被成为四三计划,之前阮文用石油裂解提纯聚酯纤维时又仔细研究了一遍。 ??她忽然间想起了什么,“你的意思是……” ??“四三计划里面,咱们一共要在辽阳、上海、四川和天津建立四个化纤厂,截止到目前,上海的厂子去年建成已经投入生产,四川那个还在建设中,辽阳和天津的更慢。更重要的一件事,天津那个是石油化纤厂!” ??石油化纤,那不就是之前阮文研究的东西吗? ??大型化纤设备的引入,是为了填补技术上的短板,可如果他们已经有这个技术了呢? ??“我就是在想,如果咱们能把技术给国家,把这个钱省下来,是不是能把这个钱挪给那些没有资金支持的项目呢?” ??陶永安其实有些不确定,“我可能有些太想当然了,但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。”他就是觉得阮文之前一遍遍研究,对聚酯纤维的提纯已经最大化。没有外国的科学技术帮忙他们同样做到了,说不定国外的生产线还很费钱呢,要是自己研究呢,肯定会省下来很多钱。 ??引进国外技术后受资金掣肘的绝对不是只有413研究所一家,国家那么大各地的研究所怕都是会受到冲击。 ??陶永安下过乡插过队,更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,只有自己发展这个技术,那才真是解决问题。蘑菇蛋技术美国有,欧洲也有,可是他们会给你吗? ??不会的。 ??还得自己来。 ??阮文若有所思,“你说天津那个石油化纤厂还在建设中?” ??“别提了,之前国外有个工程师来监督建厂,结果他回家过圣诞节后好像是出车祸了,结果没人监督建厂,就停滞了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建起来。” ??“工厂建设的话,或许有个人能做这个工作。”阮文神色忽的放松下来,她觉得有时候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,可能行不通,但是总要试试看,“至于技术我倒是无所谓,能派上用场当然好,这也是为国做贡献,当然如果能用来跟当地政府做一些交换,那再好不过。” ??但这件事阮文去做不合适,同样得小谢同志来。 ??他之前画的机场建设图纸,阮文印象深刻。本就是机械制造系的高材生,去督促建厂再合适不过。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、人力和财力,毕竟拉长战线只会花冤枉钱。 ??至于天津那条化纤生产线的引进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 ??阮文想了又想,她觉得谢蓟生是最合适的人。 ??“我去打个电话。” ??“给谁?”陶永安下意识地问了句,谁能解决这个问题。 ??“汪老。” ??作者有话要说:科普个小知识: ??辽宁辽阳的化纤厂74年建厂,直到81年9月才投产。 ??当时国家引进四套化纤,两套化肥和一些关键设备材料花了四亿美元。而辽阳的化纤厂建设耗资花了21亿元。 ??进入八十年代,国家的光刻机五个部门在五年内一共只有五百万的资金。 ??文文本身很佛,她的爽是在于用自己改变一些事情,就是小陶同志那点浪漫主义的理想者念头【他俩不愧是战友】文文想要小谢过去,也是想要小谢去省钱